-
简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SJGREN’SSYNDROMEPSS)是一种以进行性炎症和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主要和易感基因、性激素和环境因素有关。研究发现PSS与TH1TH2细胞免疫平衡被打破以及TH17细胞的参与相关,病变组织中存在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浸润。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除了会累及其他器官的病变之外,还会增加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SUPPRESSCELLSMDSCS)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能力、未成熟的异质性髓系细胞,包括粒细胞样MDSCS(GRANULOCYTICGMDSCS)和单核细胞样MDSCS(MONOCYTICMDSCMMDSCS)。在健康个体的骨髓中,MDSCS能够迅速分化为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而在病理状况下,MDSCS的分化过程受阻,并大量积聚于体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DSC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该细胞在疾病中的具体作用仍存在争议。研究显示,MDSCS在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可能存在不同的作用。即使在同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MDSCS的变化及功能也不尽相同。这可能与疾病的发病机理、疾病的内环境、疾病发病不同阶段的差异以及所研究MDSC亚群不同有关。那么,MDSCS及其亚群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为此,我们首先建立了小鼠实验性干燥综合征模型(EXPERIMENTALSJGREN’SSYNDROMEESS),且通过ESS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MDSCS比例和功能的动态变化。进而,在此基础上研究调控MDSCS功能的分子机制。一、小鼠实验性干燥综合征发展进程中MDSCS比例和功能的变化首先,我们构建了小鼠ESS模型,通过检测发现,ESS小鼠的唾液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小鼠,抗唾液腺蛋白抗体、抗M3R抗体和ANA等自身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另外,ESS小鼠的唾液腺体和颈部淋巴结显著增大,且唾液腺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20周的ESS小鼠唾液腺中浸润了大量的淋巴细胞,且有腺管的破坏。由此,确定了ESS模型的成功建立。接着,我们研究ESS发展进程中MDSCS及其亚群比例和数目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动态观察了不同时期的ESS小鼠体内MDSCS的变化。研究发现,在小鼠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即唾液分泌开始减少时,小鼠的脾脏、淋巴结、外周血中的MDSCS的比例明显升高,且在初次免疫后18天时达到高峰,疾病晚期(10周)达到一个稳定的高水平状态,并且局部唾液腺组织中也开始出现MDSCS的浸润。同时,脾脏中MMDSCS和GMDSCS这两个亚群的数目也随着疾病的进程明显升高。我们进一步分析ESS发展进程中MDSCS及其亚群的功能。通过磁珠以及流式细胞术分选ESS早期(18天)和晚期(10周)的小鼠脾脏中的MDSCS及其亚群,检测MDSCS功能相关的主要效应分子(ARG1、NO)和表面分子(CD40、CD80、CD86、MHCII),以及其对CD4T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结果显示,早期ESS小鼠脾脏中的MDSCS及其亚群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而随着疾病的发展,晚期脾脏中MDSCS及其亚群的抑制能力明显减弱。并且发现晚期的MDSCS及其亚群的抑制性效应分子表达下降,同时CD40、CD80、CD86、MHCII等表面分子表达明显上调,显示其成熟度的上升。由此可见,ESS小鼠体内MDSCS及其亚群免疫抑制能力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渐下降。通过过继转移不同时期的MDSCS于ESS小鼠体内,发现早期的MDSCS能够显著抑制ESS小鼠唾液流速下降,降低自身抗体的水平,以及TH1和TH17细胞的比例,从而有效延缓ESS的发生发展;而晚期的MDSCS不仅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反而能够上调抗唾液腺蛋白抗体的升高,以及唾液流速的下降程度,增加局部淋巴结中TH1和TH17细胞的比例上升,显示其对ESS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那么,我们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ESS小鼠体内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会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呢因此,我们进行了第二部分的实验研究。二、GITRL对MDSCS功能的调控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配体(GLUCOCTICOIDINDUCEDTUMNECROSISFACTRECEPTRELATEDPROTEINLIG,GITRL)是TNF超家族成员之一,研究报道指出GITRL主要参与对效应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功能的调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GITRL能够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通过动态观察ESS小鼠体内GITRL的表达,我们发现,随着疾病的进程,ESS小鼠脾脏、淋巴结和唾液腺中GITRL的表达显著升高。此外,我们还首次发现ESS小鼠来源的MDSCS表达GITR,GITRL体外刺激能够下调早期MDSCS的免疫抑制能力。将GITRL处理后的MDSCS过继转移到ESS小鼠中,发现小鼠唾液流速并没有恢复正常,相关的多种自身抗体水平依旧保持在较高水平,效应性TH1和TH17细胞的比例没有出现下降。这说明GITRL蛋白处理后的MDSCS丧失了原有的抑制功能。为了进一步观察GITRL对ESS小鼠体内MDSCS的调控,我们给ESS小鼠注射外源性GITRL蛋白,发现外源性的GITRL能够显著下调ESS小鼠体内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进一步地,我们利用小干扰RNA下调MDSCS表面GITR的表达后,将其过继转移至ESS小鼠体内,结果发现在高浓度的GITRL内环境下,干扰GITR后的MDSCS能够有效地抑制ESS小鼠唾液流速的下降;自身抗体水平也显著降低,且TH1和TH17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这些结果都进一步证明了GITRL通过与MDSCS表面GITR结合,下调MDSCS的免疫抑制能力,从而促进小鼠ESS的发生发展。综上所述ESS发病过程中体内逐渐升高的GITRL可结合MDSCS表面的GITR受体,下调ESS小鼠体内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从而持续加重疾病的发生发展。本研究从GITRLGITR这一新的角度揭示MDSCS在干燥综合征发展中的变化,拓展了我们对MDSCS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认识,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6
页数: 147
大小: 6.26(MB)
-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8
页数: 162
大小: 25.21(MB)
-
简介:目的从中药姜黄中提取分离、鉴定姜黄素类化合物,研究姜黄素单药与临床常用化疗药联合用药对人纤维肉瘤HT1080细胞、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及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协同作用,以探讨其抗肿瘤的协同作用机制,为临床寻找有效的化疗增效剂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对姜黄8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以理化方法及波谱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评价姜黄素类单体化合物对人纤维肉瘤HT1080细胞、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MTT法评价姜黄素单药在HT1080细胞、MCF7细胞、A549细胞上与顺铂、阿霉素、羟基喜树碱等药物联合用药的增效作用;通过HOECHST33258染色观察姜黄素和阿霉素联合用药对A549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对A549细胞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分离得到3个姜黄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姜黄素CURCUMINⅠ,脱甲氧基姜黄素DEMETHOXYCURCUMINⅡ,双脱甲氧基姜黄素BISDEMETHOXYCURCUMINⅢ;2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对HT1080细胞、MCF7细胞、A549细胞的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姜黄素的体外增殖抑制效果最好,对三种细胞株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39ΜMOLL、1185ΜMOLL、1025ΜMOLL。3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姜黄素和顺铂、阿霉素、羟基喜树碱分别联合用药对HT1080细胞、MCF7细胞、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有协同或相加作用。4姜黄素和阿霉素联合用药对A549细胞凋亡有协同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来实现的。结论姜黄素和顺铂、阿霉素、羟基喜树碱分别联合用药对HT1080细胞、MCF7细胞、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有协同或相加作用,其协同抗肿瘤的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通过下调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有关。体外实验研究表明,姜黄素与化疗药联合用药对部分肿瘤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体外抑制人肿瘤细胞的作用中有协同增效作用,为临床寻找有效的化疗增效剂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5
页数: 73
大小: 9.24(MB)
-
简介:伴随世界战争样式从机械化时代迈入信息化时代,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逐渐深化,我军战时卫勤保障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应对信息化战争挑战,加快推进我军战时卫勤建设,发展信息化条件下卫勤保障理论和实践,已经成为我军卫勤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课题。美军是世界上最早迈入信息化时代的军队,美军战时卫勤保障伴随美军军事转型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卫勤保障理论方面,提出“部队健康保护”理论,突出“强健促进、伤病预防、战伤救治”并重,对军人实施全方位、全寿命的卫勤保障在保障体制方面,建成了高效、灵活的联合卫勤保障机制,开发了全面的三军联合创伤救治系统,通过系统整合方法组织协调战伤救治,确保了伤员得到正确、及时救治在人员编制方面,适应美军部队转型建立了轻型化、机动化、模块化卫勤保障力量,满足了战时卫勤保障的不同需求伤病员救治方面,前线卫勤力量部署不断前移,战伤救治梯次减少,建立了立体化、快速化战场医疗后送体制在卫生物资供应保障方面,借用现代企业ERP供应模式,实现卫生物资精准保障。美军的战时卫勤保障转型代表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时卫勤保障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为我军卫勤建设全面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情报调研法、专家咨询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分析美军战时卫勤转型发生、发展的背景和动因基础上,全面、系统梳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理论和实践,深入考察并把握其战时卫勤保障体系的历史沿革、卫勤保障理论理念发展、卫勤保障的组织、指挥和实施,卫勤保障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等核心问题,揭示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实质、特点和规律,深化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美军战时卫勤保障问题的认识,重点挖掘美军在战时卫勤保障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比分析我军战时卫勤保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推动我军卫勤建设全面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理论基础研究,在系统梳理美军军事转型和军事后勤转型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军战时卫勤保障相关理论和美军条令条例中有关战时卫勤保障解释,辨析和探讨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内涵,明确其概念、类型以及包含内容。第二部分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环境与动因分析,分析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以及诸多因素对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影响。冷战结束和海湾战争是影响美军战时卫勤转型的历史性事件。和平发展环境、经济实力和技术发展是保证转型的现实条件。战争形态、国家战略、军事转型、科学技术、战争实践对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起到推动作用。第三部分是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基本脉络加以梳理和分析,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经历了“萌芽阶段”、“理论与思想准备阶段”和“全面展开阶段”。整个战时卫勤保障转型有三条主线,一是转型纲领性文件“部队健康全面保护”理论的酝酿、提出、诠释与实施二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条令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的不断修订三是卫勤体制编制紧随军队体制编制调整而变化。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其调整,主要表现为战区内卫勤组织指挥体制伴随军队小型化、模块化改编同时进行了模块化改造。分别在战区级、军师级设置了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卫生旅、多功能卫生营三级模块化、多功能任务式医疗指挥控制机构。根据作战需要配属相应的模块化分队,进行特遣编组。采取模块分解与组合的方法,组建成符合作战环境、满足作战需求的卫生旅和多功能卫生营,完成不同需要的战时卫勤保障任务。建制部队卫勤力量调整特点包括卫勤力量部署前移、作战与卫勤协调一致、模块化组织设计等。第五部分结合美军最新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分析美军转型后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特点与经验,重点对联合作战中伤病救治、伤病员医疗后送、卫生物资保障、牙科勤务、心理卫生保障、卫生防疫和兽医勤务的组织和实施进行研究,分析讨论了战场医疗救治阶梯进行重构,构建了完善的分级伤病员后送体系,实现卫生物资精确保障等方面。第六部分总结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实质、途径和趋势,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实质是“部队健康全面保护”理念的改革和信息化卫勤保障模式的改革。转型主要途径包括成立强有力转型领导机构推动转型发布系统转型文件指引转型采取全面转型和逐步推进相结合方式采用理论创新和试验评估促进转型发展重点技术引领转型。转型趋势是卫勤功能由伤病救治拓展到健康促进卫勤保障范围向全方位保护、全寿命健康拓展卫勤指挥体制由后勤管理型向作战指挥型转变卫勤保障体制由建制主导型向支援主导型转变卫勤保障方式向网络支援保障转变。第七部分在对比分析我军战时卫勤保障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对我军的启示①正确认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②借鉴美军经验,结合我军实际实施战时卫勤转型③把握规律,认真谋划我军战时卫勤转型工作。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6
页数: 70
大小: 10.05(MB)
-
简介:开展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有助于消除湖区血吸虫病、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建设“两型社会”、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洞庭湖区域实际,基于流行病学、生态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基础理论研究作用机理分析感染风险评价防控方案模拟防控体系建设”的思路,以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为主线,构建感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防控仿真模型、综合防控体系,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1系统梳理了血吸虫病防控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等。血吸虫病防控的基本理论包括系统论、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突变论、控制论等血吸虫病流行的动力演化机制,主要来源于人口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政府系统等多个子系统血吸虫病防控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即明确机理、风险评价、方案模拟、方案比较和体系构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血吸虫病防控研究可采取如下流程机理分析→指标筛选→机理量化→风险评价→仿真模拟→体系构建。2详细介绍了洞庭湖区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水平和血吸虫病疫情等现状,计算得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系统分析了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将人群血检阳性率、易感地带面积分别作为疫水接触和疫水分布子系统的核心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关键指标的驱动因子进行筛选,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验证和响应回归分析,完成洞庭湖区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梳理和研究。结果表明疫水接触与各驱动因子相关系数按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为,农业经济比重0867>城镇化水平0846>总人口0844>城乡自来水供给率0839>GDP0836>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0833>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0831>血防健康教育覆盖率0820疫水分布与各驱动因子相关系数按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为,改厕覆盖率0927>耕牛敞放率0886>耕牛感染率0859>洲滩扩张速率0858>居民感染率0855>药物灭螺面积0694>平均水位0674>环改灭螺面积0415>汛期平均水位0328>平均流量0251。其中,平均流量0251与易感地带面积的相关系数小于03,表现为弱相关性,在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中可忽略该项因素的影响。4依据PSR模型原理,构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入手,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指数方面,20012014年,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由09248降至040337,后期下降趋势明显变缓其空间格局上,岳阳县、沅江市高于05,汉寿县、安乡县等14个地区处于03505之间,石门县、桃源县等5个地区处于0203之间。压力、状态、响应指数方面,尽管各指数历年情况略有波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空间格局上,压力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8个、10个、3个,状态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8个、9个、4个,响应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3个、7个、11个。5依据系统动力学原理,运用VENSIM软件建立血吸虫病防控系统模型,通过调整相关变量组合,制定传统血防、农业经济优先、宣传教育优先、灭螺工程优先和新型城镇化推进等五种方案,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传统血防方案血防的经济效益有限,有待优化和完善农业经济优先方案适宜欠发达地区的血防工作,通过加速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和血防的并行发展宣传教育优先方案血防效益见效较快,可应用于血吸虫病疫情较为严重地区,以优先完成血吸虫病疫情的控制任务灭螺工程方案由于其对于灭螺的高度重视,可广泛应用于钉螺分布较广的地区新型城镇化推进方案可应用于城乡差距较大的地区,有助于城乡血防工作的统筹开展,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6针对洞庭湖区血防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总体目标、区域防控、工程实施、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力求实现血防工作机制的长期、高效、可持续运行。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抑螺防病、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环境改善等四个方面的目标明确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的血防要点强化农业、水利、药物灭螺、生物灭螺、健康教育、人畜传染源控制等血防工程实施力度完善组织管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监测预警等血防机制。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6
页数: 187
大小: 11.27(MB)
-
简介: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肌肥厚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共有的病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心脏对于各种机械应力或者神经激素刺激的一种代偿性反应,表现为心脏尺寸的增大和室壁的增厚。心肌肥厚的程度对于进行性心脏疾病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并且与预后负相关,病理性心肌肥厚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是导致心肌肥厚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已经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参与调控心肌肥厚发生发展的信号通路,但是其发生的分子机制还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研究发现新的心肌肥厚调控基因,为心肌肥厚的治疗寻找新的靶标,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病理性心肌肥厚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伴随着心脏稳态的失衡,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自噬在心脏稳态维持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功能。自噬是指细胞自身的蛋白或者细胞器被双层膜结构包被形成自噬体,进而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最终溶解这些内容物的过程。通过自噬可以实现细胞自身能量代谢及细胞器更新的需求,因此它是一种维持细胞稳态的重要生理过程。心肌细胞自噬的异常与心肌肥厚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但是由于自噬功能的复杂性,利用遗传修饰小鼠模型研究发现不同的自噬功能基因在心肌肥厚中的功能是不同的,关于自噬究竟是促进心肌肥厚还是抑制心肌肥厚这一问题还存在较大的争议。MICRNA(MIRNA)是一类长度大约为22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RNA,广泛地参与了各种重要的细胞生物学过程。它们可以与靶基因MRNA3’非翻译区以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识别并结合,通过抑制蛋白的翻译或促进MRNA的降解两种方式,对靶基因的表达进行转录后的调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了一系列在心肌肥厚中发挥重要功能的MIRNA,它们通过调节在心肌肥厚中重要的信号通路从而在心肌肥厚中起到有益或有害的作用。通过对这些MIRNA的研究也发现了新的可能的心肌肥厚及心衰的临床诊断指标及治疗靶标。MIR199A是一个重要的心肌细胞尺寸调控基因。之前的研究发现,MIR199A在心衰病人标本及病理性心肌肥厚小鼠模型中的表达均有显著性的上调。体外研究结果显示MIR199A在调节心肌细胞尺寸及凋亡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但是关于MIR199A在小鼠体内心脏稳态维持中是否发挥功能以及相关的作用机制均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研究MIR199A的体内功能,并探索其引发病理性心肌肥厚的分子机制。我们首先在主动脉结扎引起的小鼠心肌肥厚模型及心衰病人标本中验证了MIR199A的表达,发现其表达均有显著性的上调。为了研究MIR199A在体内的功能,我们建立了心肌细胞特异性MIR199A过表达转基因小鼠,发现转基因小鼠发生了病理性心肌肥厚及心衰。分子机制研究显示,MIR199A在体内外过表达均可以激活自噬抑制因子MT,抑制心肌细胞自噬,并且这些生物学效应是部分通过MIR199A的靶基因GSK3Β所介导的。进一步在体内外分别通过雷帕霉素处理或者过表达ATG5激活自噬过程,发现可以挽救由MIR199A过表达所引起的心肌肥厚表型,这些结果证实MIR199A可以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自噬引起病理性心肌肥厚。以上结果显示,心肌细胞特异性MIR199A过表达转基因小鼠能够自发的发生病理性心肌肥厚,而以往有文献报道心肌细胞特异性MIR199B转基因小鼠在压力负荷下也更容易发生心肌肥厚,提示MIR199家族是一个重要的心肌肥厚调控家族。然而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体内过表达转基因小鼠的实验证据,心肌细胞内源的MIR199家族在心脏中发挥了怎样的功能鲜见报道。为了进一步研究内源性MIR199在心脏稳态维持中的功能,我们建立了一种基于“MIRNASPONGE”策略抑制内源性MIR199功能的基因工程小鼠(MIR199SP)。通过检测发现MIR199A和MIR199B在MIR199SP小鼠心脏组织中表达下调,而MIR199家族靶基因GSK3Β、HIF1Α和DYRK1A表达显著上调,这些结果证明MIR199SP小鼠心脏中MIR199家族的功能被有效抑制。对MIR199SP转基因小鼠进行表型分析发现,三月龄转基因小鼠开始出现心脏质量增加,心肌细胞尺寸增大,但心肌肥厚的程度并不随着年龄增长更加显著。心脏超声结果显示转基因小鼠心脏功能较对照小鼠无明显异常。MIR199SP小鼠心脏肥大标志基因ANF表达显著下调,BNP表达无明显变化。MASSON染色结果显示MIR199SP转基因小鼠未发生纤维化等病理性重塑。分子机制研究显示PGC1Α是MIR199的靶基因,在MIR199SP转基因小鼠中表达升高,其调控的代谢基因上调可能是小鼠发生生理性心肌肥厚的机制之一。以上结果表明,MIR199SP转基因小鼠发生了生理性心肌肥厚,提示内源性MIR199家族在心脏稳态维持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最后,为了探索MIR199家族是否能够成为心肌肥厚治疗的靶标,我们利用主动脉结扎术建立的病理性心肌肥厚小鼠模型进行了治疗实验。通过鼠尾静脉注射表达MIR199SP序列的腺病毒后发现,抑制MIR199功能可以有效地缓解由于压力型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肌细胞尺寸的增加、肥大标志基因的上调和心脏功能的受损,这些结果表明抑制MIR199可以有效治疗压力型负荷引起心肌肥厚及心衰。综上所述,我们利用遗传修饰的小鼠模型首次在体内证实了MIR199家族在心肌肥厚及心脏稳态维持中的重要功能。发现MIR199A过表达靶向调节GSK3Β抑制心肌细胞自噬并引起病理性心肌肥厚,而抑制内源性MIR199家族引发生理性心肌肥厚,同时证明MIR199家族有可能成为心肌肥厚治疗的新靶标。该研究为理解心肌肥厚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并为心肌肥厚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验动物模型。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5
页数: 105
大小: 5.21(MB)
-
简介:目的艾滋病毒艾滋病是一个真正的紧急情况影响南部非洲,特别是博茨瓦纳,在2008的成年人口中,占主导地位的比例是171%。由于工作场所和他们的伴侣的长期分离,移民工人很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虽然已经做了很多在于工人和卡车司机的研究,没有太多的研究探讨移民工人的危险变量,然而移民工人构成在博茨瓦纳和非洲南部最大的职业。这项研究背后的动机是确定农民工参与性风险的行为因素,尊至他们有更大的风险感染艾滋病毒。方法一个横截面的解释性研究,分析博茨瓦纳的外来务工人员变量增加的性行为模式和扩展艾滋病病毒的危险。在博茨瓦纳的首都哈博罗内和第二大城市弗朗西斯敦,采用一个标准问卷形式的结构面试给900熟练和半熟练的农民工。从二元和多元回归分析,找出连接与受访者的性风险行为贡献因素。结果它是有趣地注意到艾滋病毒的传播课程的困惑不认可之间移徙工人,尤其是被蚊子叮咬(P004或0593,95%CI03540993),共享的器物,再到个人感染(P001或0082,95%CI00110602)。参与者被要求他们是否认为艾滋病毒艾滋病是一个为其他人如商业性工作者或同性恋者,而不是自己的问题。188的反应,28149%同意声明艾滋病毒是为他人解决问题,不是他们自己。多数,160受访者(分别为851%),不过,不同意声明,引用,艾滋病毒一个为大家盘点自己的问题。没保护下的性行为被观察到是最常见的性风险行为,移民工人估362%。显著地,百分之899的农民工与他们的长期伴侣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而其中百分之101的人,与他们的临时伴侣进行没保护的性行为。其次最常见的性危险行为,是同时与多个性伴侶进行性行为。约百分之52的流徙民工被发现在采访的前六个月中,有多次的同时性行为。交易性行为,包括物质支持的交易有百分之721作为影响流徙民工参加同时关系的关键变量。商业性行为,尽管很少报道,仅占百分之108的农民工。在多变量分析中,利用逻辑回归模型对与在面试前的六个月内有一个不同的并发性关系进行了分析。有四个变量引至在采访六个月前的多种并发性关系。这些因素包括移徙工人的年龄,每月工资,工作环境和主要伴侣的分离。年龄较大的移民工人,不太愿意吸引到各种并发的关系(95%可信区间为079至121),在危险与每一年的年龄(0028岁))。农民工工资1000普拉(约108美元)或更高的被观察为366倍(95%可信区间195,501)更容易与额外的临时性伴侣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P0002。在哈博罗内移徙民工有519倍95%可信区间221,872更容易有并发性关系,与那些弗朗西斯敦成为对比P<0001。利用第二逻辑回归模型来看待交易性行为。约四个因素被发现有助于从事交易性的性。这些因素包括(一)工人的教育水平(二)与伴侣规律的访问(三)工人的月薪(四)工人的工作场所。没有完成初中教育的受访者被观察到937倍95%词388至2799更容易产生交易性行为P0001。工人呆了超过500公里远离他们的主要伴侣均是611倍95%可信区间243,912相比在500公里内的工人更容易发生性交易的行为P0014。各种社会人口变量与性风险行为,包括工人的年龄,儿童的数量,职业地位,工资,工作地点,和教育水平的显着结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流动工人的饮酒量和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并没有显著影响他们的性行为。结论这些发现表明,劳动力迁移成为决定工人参与危险性行为的焦点部分。雇主应该给工人更多天的休假和场合。迁移的同时,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于更多专注行为变化的教育,而不是专门的艾滋病毒艾滋病的认识。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6
页数: 198
大小: 11.52(MB)
-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6
页数: 162
大小: 11.05(MB)
-
简介:伴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事件发生率日益增高,虽然现在临床上治疗的方案很多而且多数病例都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结果,但出现问题的病例并不少见。据统计,内固定手术失效率可高达20%。骨折手术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①骨骼质量;②骨折类型;③骨折复位质量;④内固定手术方案的设计或选择;⑤内固定装置在骨骼中的放置位置。骨科医生仅能控制后三种因素,但必须考虑前两种因素来制定适当的治疗计划。由于骨质疏松的存在,内固定装置对骨的把持力较弱,容易导致螺钉的松动、骨折移位等,最终造成内固定失效。目前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来指导如何选择手术方式,现有的生物力学研究也没有针对骨质疏松性的粗隆间骨折模型,而且现在的有限元模型还是使用的简单的均匀的各向同性材料模型,不能反映真实人骨。本课题研究内容旨在建立一个基于CT图像的可靠的生物力学计算方法,用于研究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方案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后期临床上选择最佳内固定手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课题研究以人造股骨为基本材料,共有三种密度的人造骨来模拟骨质疏松。论文前期以标准股骨为代表,结合基于CT的有限元方法和实验测试两者的优势,建立准确的分析模型并由人造股骨进行静力实验,测得其在股骨颈、小转子、钢板位置处的应变来验证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进一步使用人造股骨进行破坏性试验,实验采用动力髋螺钉和髓内钉两种固定方式,模拟人的行走状态进行疲劳加载,观察其破坏形式以及研究位移随着加载次数的变化规律,从而对比两种手术方案的固定效果。研究表明,基于CT的有限元方法建立的骨折及其固定模型,除髓内钉固定的模型的小转子位置外,有限元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误差在20以内,因此有限元模型是准确的,同时通过破坏性试验研究发现采用动力髋螺钉的手术方案的破坏形式多以髋内翻为主,此外还有模型发生拉力钉扭转破坏等现象,而且骨质疏松程度越高,髋内翻破坏发生的越早,而对于采用髓内钉的手术方案,在疲劳加载实验完成之后未发现明显破坏,因此对于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髓内钉的固定效果要好于动力髋螺钉。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7
页数: 85
大小: 7.83(MB)
-
简介:体内大多数组织由多种细胞组成,且这些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在组织中有序排列,以发挥特定的组织功能。随着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在体外模拟和重建这些复杂的组织结构,其中图案化组织工程支架在调控细胞形态、细胞分布和多细胞共培养等作用明显。静电纺纤维支架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类似于细胞外基质的结构,作为组织工程支架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目前将图案化技术与电纺技术结合起来构建图案化纤维支架,并调控不同种类细胞的空间分布、重建组织结构微环境的研究仍较少。据此,本论文设计了光刻掩模,运用光刻和磁控溅射工艺制得图案化接收板,采用普通静电纺丝设备获得了图案化纤维支架。为模拟肝小叶和心肌片层的结构,通过图案化纤维支架分别实现了肝细胞和肝组织中其他相关细胞、心肌细胞和心肌组织中其他相关细胞的共培养,较好地维持了肝细胞和心肌细胞的活力。在此基础上,将图案化共培养肝细胞体系、心肌细胞体系作为药物代谢和药物筛选的体外模型,显示出较好的体外和体内结果相关性。利用光刻和磁控溅射工艺制得了图案化接收板,结合普通静电纺丝设备制备了图案化纤维膜,方法简单,操作性强图案的形状、尺寸和排列方式可控制得的图案化纤维膜沟脊结构明显,图案区域的纤维具有较高的定向性。成纤维细胞在不同尺寸的图案化纤维支架上培养,发现支架能有效调节细胞的空间分布,使其在预定的图案区域生长,并渗透进入纤维支架内部同时细胞沿纤维取向生长,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呈现定向分布等特征。合成了乳糖改性聚乳酸,发现混纺比例为5∶5的乳糖改性聚乳酸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ELA复合支架能有效维持肝细胞的活力和功能,原代肝细胞形成了直径约为60ΜM的肝细胞球体。将原代肝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别接种在上述复合纤维、PELA纤维的图案化支架上,通过图案化纤维的层层锲合,实现了两种细胞的共培养。在15天的培养中,与肝细胞单独培养相比,共培养肝细胞能较好地维持肝细胞活力、白蛋白分泌、尿素合成和P450酶活力等。在此基础上,将原代肝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分别接种于三种不同的图案化纤维支架中,通过层层锲合组装的方式,成功构建了类似体内肝小叶的基质结构。三种细胞的生长状态较好,均能分泌各自的特征性蛋白,肝细胞球体内生成了胆小管,成纤维细胞渗透生长进入图案化纤维支架内部,内皮细胞表现出较好的毛细血管生成能力。以7苄氧基4三氟甲基香豆素、7甲氧基4三氟甲基香豆素和7羟基香豆素等作为底物,检测了图案化共培养肝细胞中药物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发现共培养肝细胞中CYP3A4、CYP2C9及II相代谢酶的活力均能维持在较高水平。采用咪达唑仑、睾酮、甲苯磺丁脲、华法林和对乙酰氨基酚药物等研究了共培养肝细胞的药物代谢行为,发现上述药物在共培养体系中的代谢清除率接近体内数据,说明能较准确地反映体内肝脏的药物代谢情况。以利福平和谷胱甘肽作为诱导剂,酮康唑和丙磺舒作为抑制剂,证明了共培养肝细胞能敏感地响应药物的诱导和抑制作用。上述结果显示出图案化共培养肝细胞体系适合在体外进行药物代谢和毒性的评价。制备了PELA碳纳米管的图案化纤维支架,纤维呈现核壳结构,具有一定的导电性。在图案纤维支架上接种原代心肌细胞、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将内皮细胞接种到PELA图案纤维支架上,通过图案化纤维的层层锲合组装,构建了心肌细胞平面共培养的微环境。该体系不仅模拟了心肌组织中不同细胞的排列分布,更表现出与体内心肌相似的生物化学和电生理特性。针对目前组织工程化心肌的厚度不够,为了使所培养的心肌细胞更接近于体内的三维结构,设计了具有众多孔道结构的图案化纤维支架,并模拟心肌细胞在体内生长所需的力学微环境,构建了三维心肌组织,三种细胞均能较好地生长,共培养心肌细胞能长时间维持自发的跳动,孔道结构促进了细胞在支架内部的渗透生长和排列,内皮细胞也表现出了血管化能力。采用实时拍摄记录共培养支架上心肌细胞的搏动信号,在体外构建的共培养心肌细胞体系开展了药物筛选的研究。通过观察奎尼丁、红霉素和甲磺胺心定等对心肌细胞的作用效果和起效时间,对比体内和体外测定的半效应浓度EC50值,发现共培养心肌细胞能准确地反映药物在体内作用的量效和时效关系。进一步通过氟哌啶醇的多次药物洗脱实验,验证了共培养心肌细胞体系在药物筛选中表现出的相关性、快速性、重复性、稳定性和灵敏性。综上所述,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三维微图案纤维支架的构建、原代肝细胞共培养体系、原代心肌细胞共培养体系,在体外获得了接近于体内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并应用于肝药物代谢及心肌药物筛选,为药物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效的体外筛选手段。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7
页数: 168
大小: 13.39(MB)
-
简介:在众多的避孕方法中,宫内节育器IUD由于具有长效、安全、简便、可逆、经济等特点,因而成为世界上特别是中国的广大育龄女性广泛使用的一种节育器具。在我国已婚育龄妇女中,应用IUD进行避孕者达40﹪以上。现在广泛使用的含铜IUD还存在如疼痛、出血和月经紊乱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与现有含铜IUD存在的缺陷有关。这些缺陷主要是置入初期铜离子存在“爆释”、金属铜与子宫内膜直接接触、金属铜的有效利用率不高、金属铜表面会变粗糙和沉积坚硬沉积物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研制了一种全新的IUD材料即聚合物基纳米金属复合材料,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第一个将聚合物基纳米金属复合材料应用于计划生育领域所进行的研究工作。本文选用低密度聚乙烯LDPE为基体材料、纳米铜NANOCU颗粒为活性物质,采用熔融共混法成功制备出了CULDPE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组织结构、非等温结晶行为、热稳定性与力学性能、吸水性能、释放性能及自洁功能等进行了研究。对组织结构的研究表明,CULDPE纳米复合材料是LDPE和NANOCU颗粒的一种简单混合物,虽然NANOCU颗粒在基体中存在团聚等现象,但总体上分布是均匀的,并且加入的NANOCU颗粒对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的结晶有显著影响而导致其具有不同于纯LDPE的结晶形态。对非等温结晶行为的研究表明随着NANOCU含量的增加,纳米复合材料的融化温度降低、结晶温度升高、结晶度减小;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纯LDPE和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范围都明显增大、结晶温度降低,且在各种冷却速率下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都高于纯LDPE。说明加入的NANOCU在增大聚合物基体结晶的形核率的同时,也阻碍了分子链的运动而减小了晶体的生长速率;对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研究表明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好于纯LDPE而又不同于微米复合材料,它随着NANOCU含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在2WT﹪时达到高于纯LDPE18℃左右的峰值,以后随着又NANOCU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而微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在微米铜MICROCU含量为6WT﹪时才达到峰值且以后不再随含量增加而改变。这种差异与不同尺寸的铜颗粒对聚合物基体分解产物挥发的阻碍作用不同、以及NANOCU的尺寸效应导致它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界面作用远远大于微米颗粒有关;CULDPE纳米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小于纯LDPE并随着其中铜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这与NANOCU的加入减少了复合材料横断面上聚合物基体的有效承载面积率有关。另外,纳米复合材料由于轴向的聚合物基体仍然连成一片而具有相当好的塑性,它在长期浸泡释放出铜离子后因基体中的应力集中得到释放而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对吸水性能的研究表明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并随NANOCU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铜含量为25WT﹪时,纳米复合材料的吸水能力是微米复合材料的436倍、是纯LDPE的183倍;其吸水过程遵循经典的扩散理论即菲克定律,并且理论数据与实测数据能够很好地吻合;在复合材料具有良好吸水能力的多方面原因中,NANOCU的尺寸效应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对释放性能的研究表明纳米复合材料完全能够克服现有含铜IUD的“爆释”现象而实现铜离子的持续而平稳释放;热加工工艺对材料的释放性能有不同的影响纳米复合材料的铜离子释放速率随着NANOCU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与热加工温度没有多少关系,与热加工压力有关但规律不明确,有待进一步跟踪分析;对在模拟宫腔液中浸泡两年的现有含铜IUD的铜套、聚乙烯支架和新型IUD材料试样的表面形貌、沉积物等的对比分析表明纳米复合材料不同于IUD的铜套而类似于聚乙烯支架,在其表面没有发现P、CA等其它元素沉积。纳米复合材料表面能够保持清洁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与宫腔液接触的绝大部分是憎水性的聚乙烯基体,而聚乙烯表面对金属铜在宫腔液中的亲水性腐蚀产物的黏附能力非常差。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CULDPE纳米复合材料完全可作为一种新型的IUD材料,并且能够通过组织结构和制备工艺参数等的调整而实现铜离子释放的可控、可设计;材料的铜离子可控释放与独特的表面自洁等功能,使其在保证避孕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大幅度减轻现有含铜IUD的各种副作用。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6
页数: 130
大小: 10.13(MB)
-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6
页数: 63
大小: 6.7(MB)
-
简介:反义寡聚核苷酸ASON可以与HTERT基因结合有效地抑制端粒酶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诱导其调亡反义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肿瘤治疗策略用多聚阳离子将ASON缩合成粒径适宜、形态规则的超分子缩合体是非病毒核酸转运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表明聚乙烯亚胺PEI具有很强的与ASON分子结合的能力能与ASON分子形成稳定的纳米级缩合体PEIASON缩合体表面可呈正电性能够非特异性的黏附于带有负电荷的细胞表面通过液相内吞的方式迅速进入细胞在体外转染效率高PEIASON缩合体易于制备和修饰在ASON的体内传染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分支型聚乙烯亚胺ASONBPEIASON缩合体的制备工艺研究了缩合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同时考察了亲水性修饰物的抗凝聚作用和缩合体对ASON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NPPEI含有氮原子的摩尔数ASON含有磷原子的摩尔数在35以上时ASON的包封率即可达到100﹪NACL影响缩合体的稳定性其浓度超过50MMOLL缩合体的粒径即明显增大PH影响BPEI中氨基的质子化率PH超过80后由于质子化率变低缩合体粒径急剧上升在实验设计的范围内ASON的浓度对缩合体稳定性没有显著的影响制备BPEIASON缩合体的优化处方为PH70、NP4O、C100ΜGML在此条件制备的缩合体平均粒径1206NM平均ZETA电势3384MV形态规整无聚集粘连现象ASON全部被荷载能有效地对抗DNASEⅠ对ASON的降解作用NGRLPEIASON肿瘤靶向缩合体研究考察了NP对线型聚乙烯亚亚胺ASONLPEIASON缩合体包封率的影响以及右旋糖酐70DEXTRAN70对LPEIASON缩合体的保护作用LPEIASON缩合体的优化处方为PH70、NP100、C100UGML此条件下制备的缩合体平均粒径1567NM平均ZETA电势3628MVASON全部被荷载能有效地对抗DNASEI对ASON的降解作用在LPEIASON缩合体溶液中加入1﹪的DEXTRAN70能显著地降低缩合体对CL的敏感度为了制备具有肿瘤靶向特性的缩合体本研究采用NP65的LPEIASON缩合体作为靶向修饰的底物以NGR多肽对其进行静电吸附修饰制备NGRLPEJASON缩合体的优化处方为PH70、NP65、NPO3、C100ΜGML此条件制备的缩合体平均粒径1281NM平均ZETA电势3214MV缩合体呈不对称的豌豆状无聚集粘连现象ASON全部被荷载能有效地对抗DNASI对ASON的降解作用考察了NGRLPEIASON缩合体的体外促细胞吞噬作用、体内BALBC裸小鼠食管癌模型肿瘤靶向特性和抗肿瘤活性与游离的ASON实验组相比NGRLPEIASON缩合体组显著地促进了EC9706细胞的摄取作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知细胞核内的荧光强度甚至超过了胞浆经皮下注射或尾缘静脉注射NGR修饰的缩合体均可以进入到瘤体组织且随时间的延长进入瘤体的药物逐渐增多未经NGR修饰的缩合体静脉给药后不能被肿瘤组织摄取静脉给药高剂量组和皮下给药组小鼠瘤体在整个观察期内均生长缓慢最终测定瘤体的平均体积分别为1836MM和1725MM而空白对照组和正义对照组则分别为4691MM和3938MM有显著性差异瘤旁皮下注射组及静脉注射实验组均可诱导肿瘤细胞出现凋亡透射电镜下观察可知瘤体细胞胞浆凝集染色质边集核固缩、碎裂有类圆形凋亡小体出现对照组肿瘤细胞未见典型凋亡小体本研究以LPE工作为成核试剂以NGR多肽作为表面电荷调节剂和靶向修饰剂采用静电吸附靶向修饰方法制备NGRLPEIASON缩合体在体内表现出了很好的靶向性和理想的抗肿瘤活性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6
页数: 59
大小: 1.92(MB)
-
简介:由各种突发事故和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等产生了大量的伤残人员,以及由于人类疾病如脑损伤、脊髓损伤、中风、神经损伤等也会导致大量伤残人士,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老年人的越多,产生的肢体功能问题也就越多。这些伤残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伤残患者对自身肢体功能恢复的愿望已经越来越高,他们也都希望能尽早恢复生活能力因此对肢体功能康复的需求就更加迫切。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国内外上下肢康复产品发展现状的的调查研究,结合国内市场和我国国情,目的在于能够设计出一种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功能上能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的上下肢主被动康复器。其次从医学角度来论述了运动康复疗法对伤残者肢体的康复作用。第二部分,本文着重从工业设计的造型、色彩设计的美学法则对康复器的外观、色彩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几种方案草图,还着重将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在上下肢主被动康复器的设计过程中。第三部分,最后引入了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设计的方法,模拟人体在康复器上运动训练的姿态,并对姿态进行评价,得出对康复器设计的具有指导作用数据。通过对上下肢主被动康复器设计与人机工程学分析与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能够为康复器的设计和人机工程学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对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学设计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6
页数: 75
大小: 10.08(MB)
-
简介:特发性炎性肌病是一组异质性慢性炎性疾病,临床特点是近端骨骼肌无力和肌肉疲劳,组织学特点是肌肉组织中单核炎性细胞浸润。一般来说,它们可分为三个不同的亚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和包涵体肌炎。虽然包括炎性细胞,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等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已经被认同,但到目前为止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还不完全清楚。目前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其目的也旨在改善肌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仍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治疗药物。然而,并非每一位病人对此治疗都有良好的反应,而且长期的大剂量激素治疗会带来许多副作用。因此,目前大多数肌炎病人的治疗都会同时联合应用免疫抑制治疗药物。这种联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预后,也可降低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所带来的风险。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这种联合治疗无效。因此,病人迫切需要新的、更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在过去十年,尤其是由于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其病人肌肉组织中过度表达的发现,细胞因子在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开始逐渐被人们认识。而且,人们进一步发现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与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的肌肉功能障碍相关。然而,在过去几年当中,使用拮抗这些细胞因子的生物治疗,如阿达木单抗(抗肿瘤坏死因子Α)或阿那白滞素(白细胞介素1Α受体拮抗剂),其分别能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或白细胞介素1的信号通路,其效果却并不理想。其疗效在不同病人当中常常差异显著,有时是相互矛盾的。但是笔者认为这些“经典”细胞因子的阻断治疗的失败,恰恰可能提示我们在特发性肌炎中很可能存在一些其他的细胞因子参与其疾病的发病机制。白细胞介素15属于4Α螺旋束细胞因子家族,在结构上与白细胞介素2存在一定的同源性。最初它的发现是由于其有类似与白细胞介素2的功能T细胞活化因子。但后来人们发现它在其他细胞的发育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角色,如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等。白细胞介素15通过结合其受体发挥其职能。其受体包括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白细胞介素2RΑ,共同伽玛链ΓC和其专属的白细胞介素15受体在转录水平白细胞介素15和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存在于各种正常的人体组织和细胞中,包括骨骼肌细胞。但由于在翻译水平的严格调控,白细胞介素15和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很少在蛋白质水平被检测到。但是最近有研究发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当中,可在其病变组织中检测到白细胞介素15蛋白的存在。如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液和滑膜中可发现白细胞介素15的表达。在特发性炎性肌病中,基于三个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的一份报告表明,白细胞介素15主要表达在肌炎患者的肌纤维中,同时其报道也显示这些患者的成肌细胞也表达白细胞介素15。也有报道发现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5的水平升高。以上观察显示白细胞介素15很可能在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在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患者中,经常规免疫抑制治疗后,其肌肉组织白细胞介素15和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的蛋白表达变化。同时也进一步探讨在更分化的肌管细胞中的白细胞介素15的表达。为了进行此研究,我们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17名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患者在常规免疫抑制治疗前后其肌肉活检标本中白细胞介素15和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的蛋白表达变化。作为对照,我们同时采集并检测了4名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和7名健康同龄人的肌肉活检样本。同时利用不同的标记抗体我们也检测了这些患者肌肉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的特点,CD68阳性(总巨噬细胞的标记),CD163的(活化巨噬细胞的标志),CD3T细胞的标志,NKP46(自然杀伤细胞标记)。然后我们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进行染色量化。白细胞介素15和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量化我们采用阳性染色细胞数对总体细胞数的百分比。而巨噬细胞,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量化我们采用阳性染色组织面积对总组织面积的百分比。我们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对白细胞介素15进行细胞定位。病人的临床功能我们采用肌肉功能指数,人工肌肉测试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来评估。最后,我们从新鲜的人体肌肉组织标本中分离肌原细胞,并将其培养成成肌细胞,然后将这些成肌细胞进一步分化为肌管细胞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白细胞介素15的蛋白检测。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白细胞介素15主要存在于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患者肌肉组织的单核炎性细胞中,在其毛细血管和大血管的内皮细胞中也有少量的白细胞介素15表达。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则在单核炎性细胞,毛细血管和大血管的内皮细胞中均有大量表达。巨噬细胞和T细胞大量存在于患者的肌肉组织中,但很少检测到自然杀伤细胞。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D163阳性巨噬细胞表达自细胞介素15。免疫荧光染色还显示白细胞介素15阳性细胞与CD3阳性T细胞在空间位置上彼此靠近。而且白细胞介素15阳性细胞数与T细胞数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肌肉组织标本中也同样可以检测到白细胞介素15和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的表达,其表达模式与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基本类似。在同龄健康对照组的肌肉组织标本中也可以偶尔检测到白细胞介素15和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的表达。统计结果显示特发性肌炎病人肌肉组织中的白细胞介素15和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免疫抑制治疗前白细胞介素15的表达与患者肌肉功能的改善呈负相关。常规免疫抑制治疗后,白细胞介素15和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降低。巨噬细胞数在常规免疫抑制治疗后也明显减少,T细胞的水平虽然呈减少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然而,相比较于健康对照组的白细胞介素15的水平,在17名特发性肌炎患者中,8名患者的肌肉组织中在经过免疫抑制治疗后仍然存在大量的白细胞介素15阳性细胞,而且该8位患者的肌肉功能的改善情况无论从短期观察还是长期观测都远低于其他9名患者。免疫细胞化学结果表明,肌管的白细胞介素15染色呈阴性。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的新颖性在于(一)我们对白细胞介素15和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二)我们对白细胞介素15和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的表达在经过常规免疫抑制治疗后的表达进行了评估(三)我们对白细胞介素15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评估结果进行了关联分析。我们发现在经过免疫抑制治疗后,白细胞介素15的高表达肌炎病人,无论在其短期还是长期观察中,其肌肉功能的改善都明显低于白细胞介素15低表达的肌炎病人。免疫荧光显示肌炎患者的肌肉活检组织中巨噬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15,此发现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15一致。白细胞介素15在肌炎中的表达并不具有特异性,因为它在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肉活检中也可以被检测到。我们同时用免疫荧光检测了T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15的可能性,但结果显示T细胞并不表达白细胞介素15。与之前的报道不同,其发现肌炎病人的肌纤维表达白细胞介素15,但是无论是在患者还是健康个体的肌纤维中,我们都没有检测到白细胞介素15的表达。这种差异可能来源于病人本身的不同,或着也可能是由于染色方法的差异。但是我们的免疫细胞化学显示完全分化的肌管不表达白细胞介素15,这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我们的结果肌纤维不表达白细胞介素15。与白介素15类似,白介素15受体Α也表达于肌炎患者肌肉组织的单核炎性浸润细胞中。统计结果显示白细胞介素15和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的表达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由于使用双重荧光染色后,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产生非特异性染色,因而我们无法鉴定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表达细胞的特性。我们的结果显示白细胞介素15除了存在于单核细胞之外,其在肌炎患者肌肉组织的毛细血管和大血管的内皮细胞中也有大量表达,这一发现与其在其他组织中的内皮细胞表达是一致的。有报道显示白细胞介素15可通过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诱导新生血管的生成。是否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患者中白细胞介素15也可以通过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介导血管生成,我们目前的研究尚不能回答这一问题。但笔者认为它值得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在皮肌炎的患者中,因为血管损伤在皮肌炎的患者中更显著。目前白细胞介素15被认为通过跨介导而发挥其功能。跨介导指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阳性细胞结合白细胞介素15,然后再将白细胞介素15提呈给表达白细胞介素2受体Β和ΓC亚基的细胞。T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2受体Β和ΓC亚基。骨骼肌中的T细胞浸润的是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一个重要的病理特点。而且我们目前和之前的研究都显示肌炎病人肌肉组织中浸润的T细胞,甚至在常规免疫抑制治疗后,仍然可保持在稳定甚至是增值状态。作为最重要的T细胞活化因子,白介素2很少在肌炎患者的肌肉组织中被发现,因此存在一种可能性,就是白介素15可能替代白介素2而在T细胞活化和增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白介素15阳性细胞数和T细胞数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两者在空间位置上密切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可能性。我们的结果显示免疫抑制治疗前的白细胞介素15的表达水平与肌炎病人治疗后肌肉功能的改善呈负相关。而且,治疗后白细胞介素15高表达组其肌肉功能的改善也明显低于治疗后低表达组。此外,五年的跟踪调查显示,高表达组的肌肉功能改善仍低于低表达组。因此我们认为白细胞介素15很可能在肌炎病人的肌无力的致病因素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我们长期的随访资料只在一部分人群中进行,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需要谨慎解释,而且需要进行更大的样本研究证实。为减少抽样误差,我们常规检测肌肉活检组织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的活检组织切片,以证实炎性细胞浸润的一致性。因此,我们的研究显示肌肉活检可用于预后,而且肌肉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5表达可作为预后的生物标志。我们该研究的一个局限性在于病人临床评估方法的是不一致性。人工肌肉测试在我们收集病人临床资料时尚未使用,因为当时国际肌炎评估和临床研究组IMACS尚未位出台评估标准。之后随之其纳入临床评估标准,人工肌肉测试逐渐开始在肌炎患者的临床评估中被广泛应用因此我们的长期随访也开始采用此方法。总之,在该项研究中,我们发现了白细胞介素15和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在肌炎患者肌肉组织中广泛表达。而且,白细胞介素15的表达与患者肌肉功能的改善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白细胞介素15信号通路可能在肌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并有可能成为将来生物治疗的靶点。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6
页数: 136
大小: 18.7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