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8
页数: 544
大小: 9.04(MB)
-
简介:论文选取“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为题,以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科技观为线索,遵循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从萌芽到确立的艰难历程,并借助科技事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状况。论文具体分六章展开分析第一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渊源(19211949)。根据地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是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摇篮。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与法治观指引下,根据地科技科技法制促进了科技文化建设。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得以初步确立并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但这种“阶级性”与“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日后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第二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初步创建19491957。“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初步确立,在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科研机构与社团、科技奖励、科技人员的培养与管理、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展开,科技文化在科技法制的框架内建设发展。中国科学院的组建、留学生归国潮、技术革新运动以及“156项”工程的实施等科技事件揭示出法治科技观指引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共同促进了共和国科技事业向前发展。第三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益折发展19571966。在强调“阶级性”的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总体上经历了停滞、削弱及走下坡路的过程,科技界反右、科技大跃进以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科技事件反映了“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在曲折中发展。正是有了科学精神的回归与中共中央即时纠偏,才能取得成功合成牛胰岛素等标志性科技成就,从而迎来共和国第一个科技发展的黄金期。第四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19661976。“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毛泽东最高指示被视为科研领域人们行为与判断是非的准则。科技法制建设几近空白,科技事业遭受严重摧残。对相对论的批判与蜗牛事件是文革时期批判资产阶级学说、批判洋奴哲学的典型,揭示出“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共和国同世界本来缩小的科技差距又拉大了。第五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1976199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不仅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推动了科技领域“人治”观念向“法治”观念的革新。摒弃“阶级性”的法治化科技观在这一时期逐步确立,以科技进步法为龙头的科技法制体系到1993年已初步形成。伴随着科技法制的恢复发展,科研机构与社团相继恢复建立,科技人员与科学的地位获得了极大提高,共和国迎来了科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陈梦猇事件、韩琨事件以及曹时中事件反映出法治化科技观引导下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进程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立,使共和国获得南极事务的决策权,标志着共和国的极地考察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预示着共和国的国际科技合作走向世界。第六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谐调发展(1993)。自1993年科技进步法实施以来,第三代与第四代领导人高度重视新时期的科技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1999年以宪法形式确立,共和国终于从人治走上了法治的轨道。从此,共和国科技法制建设进入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主要内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科技为奋斗目标的新阶段。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法治科技观的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体系在2010年基本形成,科技文化在建设健全的科技法制框架内谐调发展,共和国迎来科技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期。三桩科普文章官司反映了科技人员在自觉履行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揭示出中国科技界的社会分层状况与科学精神的部分缺失。“汉芯”事件的披露与处理显示出全社会尤其是科技共同体的科技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促进了科研诚信法制建设,也反映出科技评价法律机制亟待改进科普法中“伪科学”一词的存废之争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科学精神的关注。这几起科技事件折射出“功利性”法治科技观的消极影响,启示我们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结论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经历了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确立过程,以法治科技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文化是科技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而科技法制则是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的历程启示我们必须坚决摒弃“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逐步摒弃“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7
页数: 308
大小: 17.55(MB)
-
简介:分类号UDC事睁黪方雩密级编号硕士学位论文学位申请人姓名塑叠堕申请学位学生类别全旦劐塑申请学位学科专指导教师姓EARLIERSONGDYNASTY’SFRONTIERARCHERATHESISSUBMITTED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FORTHEMADEGREEINHISTORYBYHUJINPENGPOSTGRADUATEPROGRAMCOLLAGEOFHISTORYANDCULTURE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SUPERVISORZHANGQUANMINGACADEMICTITLEPROFCSSOR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6
页数: 73
大小: 3(MB)
-
简介:烟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两蕃在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姓名杨筠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专门史指导教师崔明德20080301烟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烟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着重要的作用。总体来看,中原的农业经济给两蕃的发展以稳定供给,是两蕃向往的,在这一经济模式的扶持下两蕃获得真正地、快速的发展。两蕃向隋唐靠拢,隋唐王朝与之和亲、册封其首领并对其部落进行妥善安置,使两蕃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形态得以提升,在东北地区的地位也不断提高。相反,两蕃对中原王朝不尽藩臣义务,不恭顺,破坏了隋唐王朝与之建立的良好的关系,将招致讨伐,使他们实力严重受损,在东北地区的政治地位也一落千丈。两蕃受突厥、回纥或高丽的控制时,虽然能够跟随他们靠抢夺快速聚敛财富,但在其游牧民族的管理模式下生存,远远不及在隋唐先进的封建制度下的发展,还时常受到这些强大少数民族政权的虐待,毫无生存权可言。正因为契丹比奚更频繁地向社会形态先进的隋唐王朝靠拢,得到的抚持更多,所以他们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均衡。也正是这个原因,唐朝时两蕃虽渐渐联合,一起行动,但由于契丹在隋时实力大增,已经超越奚,所以在唐代后期两者差距拉大,经常是契丹要挟奚与之联叛。对两蕃周边的各政权来说,两蕃归附,都可以成为他们向其他强大的政权发起政击的先头部队,成为牵制对方的有力武器,因此他们往往成为这些强大政权争取的对象。关键词关键词两蕃隋唐王朝周边其他民族原因影响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7
页数: 79
大小: 10.94(MB)
-
简介: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到孟子的“性本善”,是如何发展,困惑了历代学者。郭店简的出土,使我们看到了它发展变化的一个轨迹,展示了孔孟之间所谓“七十子”极为丰富的人生道德思想,也帮助了人们重新认识儒家,认识儒家所倡导的完美社会模式。郭店楚简儒家文献注译即对郭店简中的儒家文献做了全面的注译。本文收录了目前学界确认无疑的八篇儒家文献缁衣、鲁穆公间子思、穷达以时、五行、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并相应分为了八部分。每部分都由解题、释文、注文、译文组成;文后附有主要参考文献。本文共计315枚竹简含残简,竹简文字7000多。第一部分为〈缁衣〉注译。缁衣是一篇对君主行为进行规范的文章。勾勒出一个儒家理想中的君主形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二部分为〈鲁穆公问子思〉注译。简文道出了儒家心目中的忠臣形象,即为了君臣之义不要爵禄,甚至不惜招致杀身之祸。第三部分为〈穷达以时〉注译。简文认为穷困与显达凭藉的是时机,也即今天所说的机遇。但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有德与才。第四部分为〈五行〉注译。简文认为仁、义、礼、智、圣这五种道德范畴是邦家兴的基本要素,只有各个方面做好了,才可能和,同,善。第五部分为〈成之闻之〉注译。简文详细的阐述了君上应如何求之於己,如何为民众做表率,如何做一个受民众拥戴的统治者。第六部分为〈尊德义〉注译。尊德义是一篇伦理说教的文章。简文详细的论述了为人上者的任务,以及如何去引导民众。第七部分为〈性自命出〉注译。性自命出是一篇重要的心性理论论说文章,填补了孔子到孟子这一段关於“性”的思想理论空白。第八部分为〈六德〉注译。简文勾勒了儒家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模式。如人人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守其德,谗言和谄媚将没有生存的空间。这批简内容详实,思想丰富。相信它的整理也能为中国古文字、古代史、思想史、法律史等学科的丰富提供有用材料。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5
页数: 45
大小: 3.23(MB)
-
简介:泰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具有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身份。其自然景观雄伟奇绝,历经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浸润与渲染并与之相互辉映,成就了泰山景观与文化崇高的文化地位,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深入挖掘其山地人文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对于丰富山地景观造景理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泰山历史文化轴线的山地段即关帝庙至南天门的泰山中路的谷地和岱顶的景观及空间为研究对象,在普遍查阅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研、综合研究及数据分析等方法,在泰山历史文化轴线的地域背景下研究泰山中路景观对于山地空间的利用、空间拓展和局部景观对于景观空间的塑造规律。⑴泰山历史文化轴线的演变。本部分内容以泰山历史文化轴线的山地景观及空间的构建为切入点,阐述泰山历史文化轴线的形成、空间结构及文化结构,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查阅相关文献,理清了泰山历史文化轴线的辐射范围和文化影响下的泰山中路景观及景观文化形成、发展的脉络,同时也理清了泰山中路景观及景观文化对泰山历史文化轴线构建的作用。远古的高山祭祀和封禅文化的发展及成熟,促成了泰山中路物质景观及文化景观构建的极大丰富。自秦汉始,直至明清,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泰山文化及景观在该区域内形成了特色鲜明、呈明显规律性的带状分布,即泰山历史文化轴线。泰山历史文化轴线纵穿泰山南麓和泰城,是泰山历史文化轴线的重要段落,在这个段落内分布有泰山历史文化轴线的主要的人文景观,同时,该段落也是泰山景观及文化分布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⑵泰山历史文化轴线的山地景观。即泰山中路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现场调查和实测的基础上,简要总结了泰山奇石景观、植物景观、山水溪泉景观以及天象景观的特点、空间分布以及景观空间的特点重点对泰山中路的段落景观、院落景观、建筑景观、石刻景观的形式、景观尺度、景观空间做了详细调研和测绘。针对其构建方式和形式,系统论述其景观形式特点、构建特点和对空间利用的特点。总结出在泰山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影响下,泰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注定要经历同时受到几种不同类型文化影响的漫长发展历程,最终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综合体的主要特征。⑶泰山历史文化轴线的山地景观空间。针对泰山中路山地空间的形式及特点,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空间界面、空间围合、空间关系以及空间利用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对泰山中路的山地景观空间展开分析,从而总结了泰山中路宏观山地景观空间的形式特点以及相关物质景观构建对其产生的作用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段落街区景观空间、院落空间、建筑空间和石刻景观空间的构建规律、形式特点、尺度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山地景观意境空间。同时,分析了个体空间和整体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关系作用下景观构建的规律和特点。总结出泰山历史文化轴线山地景观跨越数千年积累的文化特点、“向明而治”的格局特点、随势生机的造景特点和文景相依的景观意境。通过研究论述,针对泰山历史文化轴线山地景观及空间的构建特点,总结了泰山中路的“空间融糅”的独特构建规律和方法,这是一种有别于建筑和传统园林造景的构景方法,对于当下建筑空间和园林景观空间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6
页数: 134
大小: 17.35(MB)
-
简介: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乐舞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器乐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宫廷器乐规模宏大,乐器种类繁多,不仅承担着宫廷中的各种祭祀、宴飨等活动,还培养出许多独立的器乐合奏、独奏等形式,大大丰富了隋唐时期的表演艺术,也在中国器乐史上书写了灿烂篇章。粟特位于泽拉夫善河流域,是一个以经商著称的民族,长期活跃于丝绸之路。他们的经商活动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他们迁居各地,与其他民族融合,从而成为许多民族的来源之一。到今天,虽然粟特语几乎已成死语言,粟特人也成了一个历史名词,但他们建立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本文以隋唐粟特昭武九姓国中乐队的乐器、乐器编制、乐队组合为研究对象,尤其以隋唐九、十部乐中的安国乐和康国乐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史料及陕西西安出土的隋唐时期粟特墓葬,力求较为全面、系统的对该民族乐队中所运用的不同乐器组合详加比较,以揭示它们对唐代器乐、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文章将采用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图像学、民族学等人文学科知识,采用乐器学与乐种学之音乐形态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展开研究。研究中国音乐,尤其是研究古代中国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对于中国音乐的传承、发展影响深远。以往的史学多集中于传统的“汉书”,即从古代中原华夏民族的角度来认识音乐,这样便过于集中。事实上,中国古代音乐正是由许许多多具体民族的创造与融合发展而来。从古代民族的角度分析,有助于增加中国音乐的历史动感,借助个性化的分析来洞悉整体的发展。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来充实这方面的资料,使粟特音乐能够得到音乐史学者足够的重视。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下列四章第一章“粟特乐舞文化概述”,主要对目前各学术界关于粟特这一民族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历史中所起到的作用做了陈述。第二章“粟特乐器研究”,分别以粟特的康、安两国为研究对象,梳理、考辨了唐九、十部乐中康、安两国的乐器组合形式,并结合西安等地的部分粟特墓葬中的乐器壁画图对这两国的乐队组合进行了梳理。第三章“隋唐胡、俗二乐的融合与发展”,通过对史书及西安部分唐墓中所出现的乐器新组合来看唐代胡、俗二乐的高度融合。第四章“结论”,综述各章研究所得,进一步考察了唐代粟特乐器组合中的发展,指出在这一时期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背景下,中原音乐与胡乐逐渐交融,相互吸收的过程。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8
页数: 60
大小: 2.38(MB)
-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6
页数: 88
大小: 3.69(MB)
-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6
页数: 57
大小: 1.64(MB)
-
简介: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思想大变革、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针对民国初年已经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社会仍旧黑暗的现状,以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社会危机的根源在于道德失范。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将失范原因归于中国旧道德不同,他们大多认为主要是受西方物质竞争之流毒影响的结果。在中国新道德重建的问题上,与陈独秀等人认为中国旧道德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与民主共和制度下伦理原则不符,在现代社会没有存在的余地,应当建设符合自由、民主、平等原则的新道德不同,杜亚泉等人认为新旧道德只是程度之差,并非性质之异,主张以中国固有道德为本,调和新旧,统整东西文明。这是他们展开东西文化论战的重要原因。但他们在中国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的问题上,都有“道德本位”的思想倾向。但与陈独秀等人主张道德要随时代而变迁,反对固守中国旧道德不同,杜亚泉等文化保守主义者极力肯定中国固有道德的价值及其现实功用,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的“道德本位”思想倾向更加鲜明。文化保守主义者这种思想倾向的形成,是深受中国传统道德本位思想影响的结果。当时西方思想发生了转向,一些西方思想家在批评西方文明时,对道德、精神整合社会作用的肯定正与中国传统思想相契合,为他们保守的思想主张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杜亚泉等人的文化保守主义态度,主要体现在保守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方面。这种保守的“道德本位”思想,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强调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对扭转社会时弊,提醒人们注重道德的社会功能具有积极作用。但他们在主张“道德本位”时,对法律、制度等在社会正常运行中的作用却显得重视不够,对反映现代性价值的民主、科学等思想的社会功能缺乏深入认识,这是他们受到陈独秀等人质疑与批评的重要原因。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6
页数: 75
大小: 3.09(MB)
-
简介:京师为帝王所居,陵庙所在,其治安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存亡和社会的安危。因此,秦汉政府在京城、京畿、京县、京乡四个级别上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治安机构。由于秦汉是刚刚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政权,一职多能的现象比较突出。除了主要负责保护皇帝和处理京师暴乱或叛乱等恶性治安事件的京师卫戍部队外,当时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的部分官员也履行着京师治安管理的职能。京师行政机构职能相当广泛的,治安亦是其职责之一。因此在秦汉时期,除专门负责京师治安的机构以外,京师监察和行政机构的部分官员也是京师治安管理的重要参与者。针对京师人口复杂的治安形势,为有效改善京师的治安状况,秦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措施,以加强治安方面的管束、防范和打击。这就导致京师治安制度相比于其它地区,呈现出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归根到底是由京师社会特征所决定的。秦汉作为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存在了四百多年,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与它有较为完善的京师治安制度,在长时期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是分不开的。虽然今天我们对秦汉京师治安制度的了解还是很不全面的,但正如秦汉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规模和基础一样,秦汉京师治安制度也是中国古代京师治安制度很重要的奠基阶段,对后世的治安理论和治安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5
页数: 54
大小: 2.55(MB)
-
简介:夏王朝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多数学者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大禹是中华民族上古时代治水的英雄,是夏王朝的实际奠基人。夏后氏究竟起源于何地,历来众说纷纭。目前主要有三说晋南说、豫西说、河济说。商起源于何处,山东地区有没有先商文化,有没有早商文化,商文化东进山东地区的进展状况如何,有没有到达胶东地区,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些学者说,商文化是随着商王朝势力的向东扩张而出现于山东地区的外来文化。果真如此吗本文以鲁西南为中心利用丰富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对夏商起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讲述了本课题的缘起,对有关概念如“鲁西南”、“三代”、“先商文化”等作了界定,并对相关学术研究状况作了回顾与评介。第二部分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鲁西南考古学史作了回顾。第三部分为鲁西南的考古发现与尧舜文化研究,主要内容是考古学所见四千年前鲁西南地形地貌及自然环境和考古学所见尧舜时代研究。第四部分是鲁西南考古与夏起源研究,对夏族的起源、考古学所见大禹治水、夏朝初期的政治中心进行了专题研究。第五部分为鲁西南考古与商起源研究,对商族的起源、北毫在今何地、商文化的东扩与西进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第六部分是结语。依据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成果,笔者通过认真考察,得出以下八点结论一、鲁西南地区的考古活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挖掘则始于新中国成立后。鲁西南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以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为代表的一大批古文化遗址排列有序,在全国具有很大影响。二、鲁西南地区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居住、繁衍、生息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考古发现表明,四千年前鲁西南的地形地貌及自然环境是河湖交错,林木茂密,气候湿热,水网密布,非常适合人类生存。三、我国历史传说中的圣君,即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一生虽迁徙不定,但主要活动区域都与今鲁西南地区密切相关。种种迹象表明,虞为夏朝建立前的一个朝代,至少是一个城邦国家。它的国都和疆域就在豫东、鲁西南地区。四、夏后氏是颛顼氏族的后裔,兴起于豫东、鲁西南地区。大禹在这里治水,并奠定夏朝立国的根基。夏启利用其父大禹治水的威望,当了天下盟主,建立了夏王朝,都城在雷泽附近的古城阳。夏朝的政治中心一直与豫东、鲁西南地区密切相关。五、从文献上看,豫东、鲁西南地区曾经是许多著名氏族的发祥地。除夏后氏之外,还有与夏同姓的有莘氏、有扈氏、昆吾氏、豕韦氏、大彭氏,楚人、秦人的祖先都曾在这里生息繁衍过。六、商族最早的族居地在今豫东、鲁西南地区,后来一度迁到河北省的中南部和河南省的北部,不久又迁回豫东、鲁西南地区。在商汤灭夏前,商族以今天的曹县一带为中心,积聚力量,终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表现在考古学上,就是冀南、豫北的典型先商文化和岳石文化安邱堆类型。七、自从大禹治理好了豫东、鲁西南地区的洪水后,这里便成了夏商周三代人口最繁庶,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夏商二代立国的基础,或者说他们的大本营,就在这里。商朝建立后,虽“不常厥邑”,然其所都之毫、瞰、相、奄、邢、殷等,都在这一带。八、商文化在山东的东扩大约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截止到二里冈上层时期,商文化势力扩展至现在的济南、泰安、滕州一线,即整个鲁西南地区和鲁北地区。第二个阶段是殷墟时期,商文化在鲁北、鲁南均呈现出继续东扩的势头,但向东自始至终没有越过潍河。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6
页数: 124
大小: 4.91(MB)
-
简介:经济民族主义是相对于经济世界主义而言的,是指在国际经济竞争的现实中,民族国家通过政府动用行政力量,干预宏观经济,对国内企业或产品实行保护,阻碍外国公司并购本国企业及进口外国产品,保护民族产业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等手段来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也被称为“经济爱国主义”,它是经济保护主义的一种形式。与之不同的是,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的近代经济民族主义,它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民间的而非政府的。它是伴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国内政治变革运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和民众民族意识的日益觉醒而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之后萌芽,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剧,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并在民国成立之后,逐渐达到高潮。在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兴起了商战、实业救国、收回利权运动、抵制外货、倡导国货等运动。与传统民族主义相比较,中国近代的经济民族主义,改变了中国反抗西方列强的手段和方式,即由以暴力驱逐外人、全面排拒西方并主要诉诸情感的非理性手段变为以国际法为依据的、文明理性的斗争方式;在排斥外国商品的同时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利用新式社团和报刊等现代传媒进行组织发动和宣传;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觉悟,促进了民族觉醒。因而在整体上是理性的、积极的,成为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及领导者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中国国力的贫弱以及中国政府的软弱无能,抵货运动大多难以持久,成效有限。同时,在世界经济已经连成一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背景下,经济民族主义既不利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又不能使中国摆脱殖民侵略,赢得民族独立,更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当今中国经济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如何在维护本民族利益的前提下,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建设理性的现代民族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对近代经济民族主义的研究,应对当今中国提供必要的启示与借鉴。笔者认为,当今中国应高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大旗,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理性化引导,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理性、平和、开放的精神和宽阔的胸怀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将从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主要实践活动入手,以抵制外货运动为中心,对经济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所体现的理性与非理性成份进行简要的分析、评价,以期对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提供借鉴,并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与研究。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6
页数: 69
大小: 3.02(MB)
-
简介:查理大帝(742814年)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一位君主,他是欧洲封建社会初期最著名的历史人物。面对空前规模的大帝国,查理大帝深刻认识到光靠武力征服并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为此,他通过宗教活动和立法活动等治国方略,建立和完善了帝国统治机构。同时,他在学校教育、图书馆和语言文字各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在艺术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出现了所谓的“加洛林文艺复兴”。加洛林文艺复兴把欧洲的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相融合,奠定了西欧中世纪文化的基础。查理大帝时代之所以会出现加洛林文艺复兴,是与查理大帝所倡导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分不开的。他出色地完成了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他的文治武功对西欧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查理大帝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第二部分阐述了查理大帝的治国方略;第三部分论述了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与成就;第四部分是对查理大帝与加洛林文艺复兴的历史评价。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6
页数: 49
大小: 2.98(MB)
-
简介:杨东莼19001979是中国当代知名哲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一生阅历丰富,涉足学术领域颇广,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将综合结合其在哲学、史学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学术实践,对其学术思想展开较全面的讨论,并注意从中吸取对当代学术建设有益的启示。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其主体部分包括四方面一是分三个阶段对杨东莼的学术经历作了考察,其中1927年之前为其求学和投身革命阶段,1927至1932年为赴日本以后从事理论研究和学术活动时期,1932年以后以从事教育事业为主时期;二是对杨东莼学术主导思想的考察,努力将其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着力阐释其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及演变;三是对其史学思想及成就的讨论;四是在结合其教育实践,对其基本教育思想作出归纳。
下载积分: 4 赏金
上传时间:2022-07-26
页数: 46
大小: 2.09(MB)